你的位置:九游官方正版逃跑吧少年 > 新闻动态 > 1930年9月24日,转折三日:上海秘密会议与“立三路线”的终结
1930年9月24日,转折三日:上海秘密会议与“立三路线”的终结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3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52

1930年9月24日清晨,上海麦特赫司脱路(今泰兴路)一座僻静的花园洋房内,陆续走进一批神色凝重的男女。他们以商人、教师或市民打扮掩饰身份,实则正是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成员。这次秘密集结,旨在召开一场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会议——六届三中全会。此次会议的核心任务,是纠正当时党中央实际领导人李立三的"左"倾冒险主义错误(史称"立三路线"),将中国革命从濒临失败的边缘拉回正轨。

风暴前夕——"左"倾狂潮下的危局

1930年夏,中国革命形势一度陷入狂热与盲目。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立三基于对形势的误判,认为"全国革命高潮已然到来",甚至宣称"会师武汉、饮马长江"指日可待。在他的主导下,中共中央通过《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》决议,要求各地红军放弃根据地,全力进攻中心城市,并组织全国总暴动。

这一激进策略导致惨重损失:武汉、南京等地的党组织因盲目暴动几乎瓦解;红军进攻长沙等城市时伤亡惨重;许多农村根据地因主力调离而遭敌军反扑。就连共产国际也紧急致电中共中央,批评其"盲动精神",要求停止冒险计划。

展开剩余67%

力挽狂澜——三中全会的秘密召开

面对危机,瞿秋白、周恩来等人受共产国际委托,从莫斯科紧急回国纠错。1930年9月24日,六届三中全会在极端保密中开幕。与会者包括中央委员10人、候补委员4人,以及北方局、南方局等代表20人。会议首日,周恩来作《关于传达国际决议的报告》,一针见血地指出:"中国革命发展极不平衡,尚不具备全国总暴动的条件"。他强调红军和农村根据地才是革命存续的根本,批评李立三对城市暴动的盲目乐观。

李立三在会上作了沉痛的自我检讨:"我对形势的估量脱离了实际……导致党和红军遭受损失,我承担全部责任。" 据与会者回忆,他发言时"面色苍白,双手微颤",但态度诚恳。会议最终通过《关于政治状况和党的总任务议决案》,正式终止武装暴动计划,要求"立即恢复党、团、工会的独立组织和日常工作"。

历史回响——短暂纠偏与未尽的根源

六届三中全会虽未彻底清算"左"倾思想根源,但其历史贡献不容忽视:

组织调整:改选后的政治局新增毛泽东、朱德等务实派代表,并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局,强化对农村根据地的领导; 战略转折:会议明确"巩固苏区、扩大红军"为核心任务,为后来"农村包围城市"战略奠定基础; 党内民主尝试:首次通过集体讨论与自我批评的方式纠正高层错误,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先声。

然而,共产国际随后指责会议对李立三错误"调和妥协",导致纠偏努力未能持续。数月后,更极端的王明"左"倾路线上台,直至遵义会议才彻底扭转。

历史的镜鉴

六届三中全会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,虽短暂却照亮了航向。它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的艰难探索:既要克服自身盲目冒进,又需应对共产国际的强势干预。李立三的检讨书、周恩来的报告稿、秘密会议的旧址……这些碎片共同拼出一条教训——脱离实际的激情,只会成为革命的荆棘。

此次会议后,毛泽东在赣南闽西的根据地实践中逐渐形成"农村中心论",最终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。而1930年9月24日这三天,也因此成为党史上从挫折走向清醒的关键注脚。

发布于:北京市

相关资讯